三
、
北魏洛阳
太和十九年 (
4
9 5年
)
,
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
。
迁都原因
除平城粮荒严重
、
经济萧条且受到柔然威胁外
,
很重要一点
是为了入主中原
,
取得正统
,
一
稳固地统治黄河流域广大地
区
。
因此
,
北魏统治者对于洛阳的营建非常重视
,
事先考察
了建康和魏晋洛都的形制
。
太和十五年
,
遣李道固
、
蒋少游
出使南朝
,
密令蒋少游观建康宫殿楷式
,
图迪犷币归
。
太和十
七年九月
,
孝文帝
“
幸洛阳
,
周巡故宫基 趾
。
”
十月
,
乃
“
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
、
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
。
”
两
年后
,
“
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
。
”
〔2叮
北魏洛阳城西距今洛阳市约1 5公里
,
北负邝山
,
南临洛
水
,
建筑在魏晋洛都的故基上
。
该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南北长
方形
。
《续汉书
·
郡国志》引
《帝王世纪》
:“
城东西 六里
十一步
,
南北九里一百步
, ,
,
故有九六城之称
。
考古测量其
城周可折合西晋的3 0 里
,
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
。
汇么’
全城共有十三个城门
。
除了承明门为太和年间新辟
,
汉
代雍门废塞不用而北移为西阳门外
,
余门悉仍东汉旧址
,
门
名则多依魏晋旧名
。
东面三门
,
自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
、
东
阳门
、
青阳门
。
南面四门
,
正门为宣阳门
,
其东有平昌门
、
开阳门
,
其西有津阳门
。
西面四门
,
最北是承明门
,
《洛阳
伽蓝记》云
:“
承明者
,
高祖所立
,
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
。
”
、
承明门南有阎阖门
、
西阳门和 西明门
。
北面二 门
,
东是广莫
门
,
西是大夏门
。
除了南面四门已被洛水冲毁无法勘探外
,
其余九门皆有遗迹可寻
。
`
.
52
打分:
0 星